close
台灣車險市場,早在8年前即進入「費率自由化第三階段」,亦即產險業者在參考保發中心的費率標準後,可「自行訂定」各式車險保費。換句話說,車險費率已全面自由化,但從今年開始,金管會保險局卻祭出「偏離率」約束車體險保費,保險局此舉雖為了導正車體險、尤其是乙式車險的殺價歪風,但既無法凸顯差異化管理精神,也等於開了費率自由化倒車。台灣人愛買車,為避免交通事故或天災人禍造成「車體損傷」,新車車主在頭幾年,多半會幫愛車購買車體損失險;但號稱「全險」的甲式車體險保費較貴,只保「車碰車」損傷的丙式車體險,保障範圍又不夠廣。相較之下,保費只有甲式車險「一半(約52%)」的乙式車體險,成為車險保戶最愛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根據統計,在車體險中,乙式車體險保費規模最大、已超過7成,丙式占2成多,甲式車體險保費已占不到1成。產險業為爭取生意,近年推銷乙式車險,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;「保乙(式)賠甲(式)」,是市場最慣用手法,還有公司會幫保戶「吸收3到7千元」的出險自負額。市場曾出現各種「減費型」乙式車體險,就有段時間,乙式車險流行「被雷打倒」不賠,只要客戶同意刪除保單條款中「雷擊(被雷打到)」可出險一項,保費可立刻下壓77折或8折,此舉居然大受保戶歡迎。但這些「變相」乙式車體險,看在保險局眼裏,都是「亂象」。保險局過去幾年已陸續重罰多家產險公司,並要求業者將相關商品下架,但顯然有些公司罰不會痛,保險局因而祭出「殺手」,訂出車體險「偏離率」,規定車體險訂價「往上或往下」都不得超過偏離率基準,以管控市場競價情況。若以今年偏離率20%、明年降為15%情況觀察,「偏離率」似乎有繼續縮小可能。用「偏離率」管理車體險費率訂價,等於由官方畫出一條底線,約束車體險保費「最低就只能減到這裏」,此舉恐有違費率自由化精神,走回「規章費率」老路。產險業殺價競爭固然要管,只會競價的業者,最終應會被市場淘汰,且金管會近年強調差異化管理,拿棒子痛懲業者同時也要給胡蘿蔔,但在偏離率「一統江湖」政策下,產險業也無從發展多元化車體險保單,消費者選項也變少。今年開始,金管會保險局以「偏離率」約束車體險保費,今年是20%、明年降為15%,即明年產險業車體險保費訂價,較基本保費最多可漲15%、最便宜只能打到85折。記者孫中英/攝影。 分享 facebook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acoompese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